烏魚子是台灣家家戶戶團圓桌上的一道冷盤,將烏魚子乾烤出香氣,放涼後口感又Q又鹹香,傳統吃法會搭配蒜片食用,現在則流行搭配蘋果片、水梨片等水果,風味更清爽。養殖烏魚行之有年,從民國82年起,雲林口湖便有漁民養殖,雖然多數人愛野生,但養殖烏魚子其實能減低海洋資源的耗竭,吃起來不罪惡!雲林口湖這位阿暉伯,就是養烏魚的先驅之一,早期他以生態養殖法養了四口池子,約莫有上萬尾烏魚。
兒子李沅晟接手後,深感氣候變遷,烏魚並沒有想像中的好養,所以他減低飼養密度,讓原本可以養六千尾的池子,現在只養四千尾,空間大,魚就能養得大,減少魚群生活窘迫,進而減少病因,不須用藥也可以養出飽滿味美的烏魚。製作烏魚子的時節,常看到78歲的阿暉伯,步出房門幫兒子「補烏魚子」。
阿暉伯說,工人取出烏魚卵時,會不小心將卵囊劃破,這樣烏魚子做起來不好看又NG,因此他們會用豬的腸衣當作OK繃,將破損補起來,讓烏魚子曬起來形狀更完美。阿暉伯表示,口湖的冬日很適合曬烏魚子,天氣相當穩定又乾燥,即使是養殖的烏魚,它的烏魚卵也能經過鹽漬、重壓、日曬等程序,展現烏魚子的美味與口感。
烏魚子吃起來鹹香是台灣人喜愛收到的佳節禮品。(攝影:徐嘉駒) (攝影:徐嘉駒)